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南阳 > 正文
河南淅川:红薯产业旺 粉条变金条
2022-12-19 09:58:48 来源: 中国搜索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村民们有的漏粉,有的捞粉,有的洗粉,有的搭粉、上架……一道道工序,配合默契、娴熟流畅,呈现一派繁忙景象。12月18日,在河南省淅川县毛堂乡大泉沟村,一杆杆、一片片晾晒的粉条,成为村落里一道道别具风味的“风景线”。

大泉沟村位于毛堂乡政府东南方向1.7公里处,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06户758人,总面积9100亩,其中耕地面积835亩,林地面积7185亩,属典型的山区村。这里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根系发达的红薯种植。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响应国家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大泉沟村成立了红薯粉条加工厂,当时有20多位村民在厂里干活。最初工厂以打米和稻谷为主,1975年转型打红薯粉,并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指导,进行红薯粉条加工生产。随着时间推移,加工厂已然消逝在记忆的长河里,但红薯粉条加工这门手艺却被子孙后辈们传承了下来。

“每年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收个七八千斤红薯,最差也有四五千斤。按照5000斤产量计算,今年每斤红薯市场价是六毛钱,一亩地能为群众增收3000元。如果加工成红薯粉条,8斤红薯能产1斤粉条,按照每斤红薯粉条14元计算,一亩红薯能为群众增收8750元。”平时沉默少言的大泉沟村支部书记刘秀英算起群众增收账时毫不含糊。

“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每家都有一个青壮劳力会做红薯粉条。现在市场上的红薯粉条鱼龙混杂,但好粉坏粉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红薯粉条手艺传承人李成介绍说。他从一二十岁就跟着当年在粉条加工厂务工的三爹学习的手艺,当被问到村里的红薯粉条是否会掺加淀粉、食用胶等物品时,李成连连摆头,“这个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全村都是纯手工红薯粉条,掺不了假,村民也根本就不会掺假。”

今年夏秋两季,为响应淅川县“星旗”同创号召,把干旱给群众产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毛堂乡党委政府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分赴所包村,组织开展抗旱保秋行动。大泉沟村积极行动,从县城协调洒水车,为公路沿线的红薯地块浇水,确保红薯在生长的关键期“喝”饱了水,这也是今年大泉沟村红薯没有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淅川县结合地理条件和土壤气候特点,按照“乡有主导、村有特色、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围绕“以创促建、以创促变”,重谋划、看实际、利长远,要求各乡镇在争创“产业发展红旗”和“产业兴旺星”上突出一村一品和结构优、质量优、效益优和可持续,提出了“稳果优菌扩茶”“水果玉米+油菜”轮作、鼓励发展红薯产业等目标,采取山区岗坡地种植、林下种植、间作套种等方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建立健全周督查、月通报、季度观摩评比的工作机制,乡镇奋勇争先、村村不甘落后的产业发展局面不断形成。

下一步,淅川县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模式,严把红薯粉条加工标准和质量关,不断提高红薯粉条产业知名度,把“醇香可口、纯正自然”的淅川红薯粉条送到更多百姓餐桌,让小粉条不断成为淅川县强村富民大产业。(淅川县委宣传部 李雪山 刘雅霜 供稿)

责任编辑:hN_1927